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惯例_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惯例规定

导读:
国际货物买卖必知的五个关键点
一、国际货物买卖的通用规则
国际货物买卖存在许多通用规则。这些规则是多年贸易实践中自然形成的。企业和个人进行跨国交易时都需要遵守这些规则。这些规则能帮助买卖双方明确责任,减少纠纷发生。
最常用的规则有三个。第一个是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》,全球有90多个国家采用。第二个是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》,它规定了运费、保险等费用的分担方式。第三个是《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惯例》,主要规范信用证的使用。
这些规则有两个重要作用。首先能降低交易成本,买卖双方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商量所有细节。其次能提高交易效率,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解决方法。
二、签合同前必须做的准备
签合同前要做两件重要事情。第一是调查合作方的信用情况。可以通过银行查对方账户情况,联系合作过的公司了解情况,查看公开的企业信用报告。
国内某公司曾吃过亏。他们和外国公司签合同时没做调查,结果对方收了订金就消失。后来发现这家外国公司三年前就被列入失信名单。
第二要写清楚合同条款。重点要写明货物名称、数量、质量标准、价格计算方式、交货时间、付款办法。特别要注意质量条款,最好附上检测标准文件。
浙江某服装厂就遇到过问题。他们给欧洲客户发去衬衫,但对方说尺寸误差超过2厘米。因为合同没写允许误差范围,最后只能降价处理。
三、合同执行中的注意事项
合同开始执行后要做好三件事。第一是按约定时间交货和付款。卖方要确保按时装运,买方要及时安排付款。使用信用证付款要特别注意单据的准确性。
上海某贸易公司曾因单据错误被拒付。他们把装箱单上的货物数量写错,银行直接退回单据,导致货款延迟两个月才收到。
第二要保持日常沟通。每周至少要联系一次,及时通报生产进度、物流情况。遇到问题要立即告知对方,共同商量解决办法。
广东电子厂的做法值得学习。他们在台风季节会提前告知客户可能延迟,并给出三个备选解决方案。客户不仅不追究责任,还续签了长期合同。
第三要防范常见风险。汇率变化可能影响利润,建议使用货币互换工具。运输过程可能出问题,要购买足额保险。产品质量要留样品,方便出现争议时比对。
四、解决纠纷的四个步骤
出现纠纷时不要慌张,按步骤处理效果更好。第一步是双方直接协商。通过邮件或视频会议说明问题,提出解决方案。很多小问题通过友好协商就能解决。
江苏某机械出口商遇到零件短缺问题。他们主动提出补发并承担运费,客户同意继续合作。这种方式比打官司省时省力。
第二步找中间人调解。可以联系当地商会或行业协会,这些机构有专业调解员。调解达成的协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。
去年中德商会成功调解了28起贸易纠纷,平均处理时间只需15天。这种方式比诉讼快三个月以上。
第三步申请仲裁。需要在合同里提前写好仲裁条款,约定仲裁机构和地点。仲裁结果可以跨国执行,比法院判决更方便。
注意要选择有公信力的仲裁机构。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、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都是常用选择。
第四步向法院起诉。这是最后手段,耗时较长且费用高。但遇到恶意违约等情况时,必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。
五、需要知道的重要法律
有三部法律必须了解。首先是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》。它规定交货时间以合同约定为准,质量要符合通常使用目的。如果卖方交货延迟,买方可以要求赔偿。
第二是中国合同法。该法要求签订合同必须公平合理,不能有欺诈内容。特别注意第129条,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四年。
第三是仲裁法。该法明确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,即使合同无效,仲裁条款仍然有效。选择仲裁时要确认机构是否有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经验。
特别提醒:不同国家法律差异很大。和欧美公司交易要注意数据保护条款,和东南亚国家交易要注意宗教习俗对合同履行的影响。
实用建议
签订合同时建议添加三个条款。一是质量异议期条款,写明收货后多少天内可以提出质量问题。二是不可抗力条款,列明哪些情况算不可抗力。三是法律适用条款,明确选择哪个国家的法律。
执行合同时要做好记录。保留所有往来邮件、物流单据、付款凭证。出现纠纷时这些证据非常关键。建议使用带时间戳的电子存档系统。
遇到问题要及时行动。货物到港发现问题,要立即拍照并找公证机构检验。拖延处理可能导致证据灭失,影响后续索赔。
定期参加贸易法规培训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每年都举办免费讲座,帮助企业了解最新规则变化。掌握最新信息才能避免踩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