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款纠纷是什么案由(工程款纠纷案由有哪些)_工程款纠纷案件

导读:
建筑工地常见五大纠纷类型
施工量与费用计算纠纷
建筑工地最常见的矛盾集中在工程量认定和费用计算上。土建工程经常因为后期新增工作量产生争议。施工过程中增加的土方量、混凝土用量往往没有三方签字确认。发包方和承包方容易在隐蔽工程数据上产生分歧。比如埋在地下的管道长度、墙体内部的钢筋数量,这些数据如果只有施工日志记录,没有监理单位现场确认,结算时就会出现扯皮现象。
安装工程也存在类似问题。预埋在墙体内的电线管、排水管铺设情况经常引发争议。承包方认为已经完成设计要求的管线布置,发包方却质疑实际施工量。这种情况下,施工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和现场验收记录尤为重要。
费用计算纠纷常与施工队资质挂钩。有的施工队伍挂靠高资质企业承接项目,实际施工时却由低资质团队操作。结算时双方在管理费计取比例上争执不下。比如二级资质企业按三级资质标准收费,这类情况容易引发计费系数争议。
设备租赁与完工认定争议
大型机械使用费是另一个矛盾高发点。塔吊、挖掘机这些设备的租金通常需要单独计算。赶工期时临时增加的设备,承包方认为应该额外计费,发包方却觉得这些费用应该包含在总价中。常见的情况是施工期间口头同意租赁,结算时却反悔不认账。
完工时间认定直接影响工程款结算。承包方完成合同约定工作量后提交决算报告,但发包方可能以"未完全竣工"为由拖延审核。有的项目主体结构完工后,发包方要求追加绿化、围栏等配套工程,借此推迟决算时间。这种情况需要合同明确界定"竣工"标准,最好附上完工验收的具体条件。
施工质量与违约赔偿问题
材料质量问题经常引发连锁反应。投标时承诺使用指定品牌水泥,实际施工却换成便宜产品。这种情况在钢材、防水材料等关键建材上尤其多见。发包方发现后不仅拒付相关工程款,还可能要求赔偿返工损失。
工期延误是最常见的违约类型。承包方可能因人员不足、设备故障导致超期,发包方也可能因手续不全、资金不到位影响进度。极端天气、政府管控等不可抗力因素需要提前在合同中约定处理办法。违约金计算方式要具体,建议按日万分之三至五的标准明确写入条款。
真实案例:某厂房建设项目中,承包方逾期90天完工。合同约定日违约金为工程总价的0.03%,最终判赔金额达270万元。这个案例提醒双方必须重视工期管理。
分包矛盾与工程款支付
总包与分包的纠纷多发生在款项分配环节。常见情况是发包方支付部分工程款后,总包单位截留分包商应得款项。特别是劳务分包队伍,经常面临拿不到血汗钱的风险。合同应明确约定付款流程,最好要求设立共管账户。
专业分包领域也存在责任划分问题。比如消防工程分包商完成施工后,整体项目因土建问题无法验收,分包商工程款就会被卡住。这种情况下,清晰的界面划分和验收标准至关重要。
质保金扣留纠纷
5%尾款争议主要集中在保修服务上。屋面漏水、墙面开裂这些质量问题是否属于保修范围,双方常有不同理解。有的发包方以细小瑕疵为由拒绝支付尾款,承包方则认为已尽到维修义务。
建议在合同中列明保修项目清单,注明响应时间和修复标准。对于争议较多的防水工程,可以单独约定5年质保期。保留完整的维修记录是关键,每次保修服务都要有双方签字确认单。
工程纠纷该找哪个法院
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有特殊规定。普通合同纠纷可在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起诉,但建筑工程案件必须由项目所在地法院审理。这个规定适用于施工合同、装修合同等直接涉及建筑物施工的纠纷。
需要注意,工程设计、监理类合同不适用专属管辖。比如设计图纸纠纷,仍可在被告公司注册地法院提起诉讼。农村自建房纠纷也适用不动产专属管辖规则,这类案件必须由房屋所在县法院受理。
重要提示:签订合同时约定的仲裁条款或协议管辖条款,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无效。法律强制规定此类案件必须由工程所在地法院审理。
建议发生纠纷时先咨询专业律师。律师可以帮助整理证据材料,准确确定诉讼请求。比如工程质量问题可能要同时提起反诉,工期延误纠纷需要准备施工日志和监理记录。选择合适的案由和管辖法院,能大大提高维权效率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