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重要条款有_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核心条款

导读:
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操作指南
一、买卖双方信息必须准确完整
合同开头要写清楚买方和卖方的全名。公司地址和联系方式也要完整填写。这些信息能帮助双方顺利沟通。出现纠纷时也能快速找到责任人。
有家公司A和公司B签合同时没写全名。后来货物出问题要打官司,法院找不到被告公司的准确信息。这个案子拖了半年才解决。现在他们签新合同都会反复检查公司名称和注册地址。
签订合同前要查清楚对方的营业执照。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公司注册文件。如果是跨国交易,最好确认对方在本地有合法经营资格。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说签合同要讲诚信,所以提供真实信息是基本要求。
二、货物描述要具体详细
合同里要像超市标签那样写明货物信息。包括商品名称、型号规格、数量单位、质量标准。价格要分开写单价和总价。用大家都能看懂的描述,别用内部代号。
公司C给公司D供应的电子元件只写了商品名和数量。货到后发现尺寸不符合机器要求,D公司直接拒收。最后C公司只能半价处理这批货,亏了二十多万。
重要货物应该附照片或样品编号。精密仪器要写明误差范围。服装类商品要标注面料成分和洗涤方式。我国合同法第111条说,就算合同部分无效,解决争议的条款仍然有效,所以质量条款更要仔细写。
三、交付安排需明确可行
交货方式要选双方都熟悉的贸易术语。常用的是FOB(指定港口交货)和CIF(到岸价)。要写明具体港口名称,不能只写"中国主要港口"。交货时间最好用具体日期,别用"尽快"这种模糊说法。
公司E和F公司约定30天内交货。但F公司原材料短缺,拖到第45天才发货。E公司生产线停工三天,索赔成功。因为合同里明确写了"超期每天罚货款1%"。
大宗货物要分批交货的要写清各批次数量和时间。易腐货物要约定运输方式和保鲜措施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允许双方约定管辖法院,交货地点的法院常被选为纠纷处理地。
四、价格支付条款要规范
价格要写明货币种类和汇率基准日。长期合同可以约定汇率浮动超过3%就重新议价。付款方式常用信用证,要写明开证时间和所需单据。
G公司和H公司用美元结算,签约时汇率6.8。三个月后付款时汇率涨到7.1,H公司想改价格被拒绝。最后按原合同执行,G公司多赚了汇率差。
建议新公司选择电汇付款,要求30%预付款。信用证要约定最晚开证时间,避免买家拖延。大额交易可以分阶段付款,到港付80%,验收合格再付尾款。
五、争议处理方式早约定
合同末尾要写清楚出问题怎么解决。推荐先协商,协商不成再仲裁。选择国际仲裁机构要注明全称,比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。
M公司和N公司合同约定在新加坡仲裁。发生质量纠纷后,三个月就拿到裁决书。比跨国诉讼快得多,还省了高额律师费。
签订时要注意仲裁条款的独立性。我国仲裁法第4条规定,就算合同无效,仲裁条款仍然有效。选择诉讼的要写明具体法院,不能同时选仲裁和诉讼。
操作注意事项
查信用:签约前通过银行或专业机构查对方资信。新客户可以要求提供近三年财报。
留证据:所有沟通记录都要保存。邮件比口头可靠,重要事项要发书面确认函。
买保险:海运货物要投保。CIF条款下卖方负责保险,FOB则由买方投保。
做检测:贵重货物应聘请第三方检验。SGS检验报告在国际上认可度高。
守时限:索赔都有时效,一般货物质量问题要在到港30天内提出。
法律底线
合同要手写签名盖章,电子合同需用可靠电子签名。修改条款要双方书面确认。违约金不能超过实际损失30%。不可抗力要列明具体情形,比如战争、地震。
遇到纠纷先看合同约定步骤。协商阶段可以请行业协会调解。进入仲裁或诉讼要准备全套证据链:合同文本、付款凭证、物流单据、检测报告、沟通记录。
典型案例学习
浙江服装厂出口德国案例:因尺码标注错误遭退货,后来在合同加上"按德标DIN尺寸"条款。
山东机械公司中东纠纷案:仲裁时提供完整 Skype 沟通记录,证明对方修改过技术要求。
重庆电子元件索赔案:因留存了封样样品,成功证明货物不达标,获全额赔偿。
合同管理建议
建立标准合同模板,不同国家用不同版本。法务人员要定期更新条款,跟进国际贸易规则变化。业务人员签约前必须参加合同培训,重点学习常见风险点。
电子存档系统要设双重备份,纸质合同存放防火柜。重大合同扫描件需经公证处认证。合作三年以上的客户也要每年重签合同,更新联系方式和银行账号。
(全文共2158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