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虚假诉讼_关于虚假诉讼的规定

导读:
(文章总字数:2078字)
一、识别虚假官司的五大特征
虚假官司是指有人故意编造故事、制造假证据来打官司。现在这类问题越来越多,既伤害司法公平,又让无辜的人受损失。要判断是不是假官司,可以看五个明显特征。
第一是当事人关系不寻常。打官司的双方可能是亲戚、朋友或生意伙伴。他们表面上闹矛盾,实际暗地里串通好。比如弟弟告哥哥欠钱不还,实际上兄弟俩根本没借钱。
第二是证据材料太完美。真的借条可能有涂改,转账记录可能不连续。但假官司的证据常常整整齐齐,所有材料都能对上号。比如突然出现一份五年前的借款合同,纸张却像新的一样。
第三是诉讼过程太顺利。原告起诉后,被告马上承认全部事实。双方不争吵不反驳,很快达成调解协议。这种反常的配合值得警惕。
第四是诉讼目标很奇怪。有人专门挑对方银行账户被冻结时起诉,或者赶在财产分配前打官司。他们其实是想通过判决抢走本属于别人的钱。
第五是案件细节经不起推敲。比如声称借了100万现金,却说不出钱款来源。或者说收到货物却找不到物流记录。这些漏洞都可能暴露问题。
二、假官司带来的三重危害
假官司的危害比想象中更严重。第一个危害是破坏司法公正。法院每年处理几百万案件,假官司会浪费法院的时间和人力。更严重的是,如果假官司得逞,会让老百姓失去对法律的信任。
第二个危害是侵害他人利益。有人用假官司转移夫妻共同财产,让配偶离婚时少分钱。还有企业通过假官司逃避债务,坑害供货商和工人。去年某地就发生过用20个假官司转移上亿资产的案件。
第三个危害是带坏社会风气。如果造假打官司能赚钱,越来越多人会模仿。这种歪风会破坏诚信基础,增加交易成本。最终每个普通人都要为打假官司付出代价。
三、应对假官司的八步攻略
发现可能存在的假官司时,可以按八个步骤保护自己。第一步要保存所有相关资料。包括对方提供的合同、借条复印件,通话录音,微信聊天记录等。哪怕暂时用不上也要先存好。
第二步要查资金往来。到银行打印流水,查看所谓借款是否真实到账。如果对方说用现金交易,要追问具体时间、地点和钱款来源。大额现金交付必须说明合理理由。
第三步要找人证物证。联系可能知情的朋友、邻居或员工。查看监控录像、发货单、签到记录等辅助证据。比如对方说某天见面签合同,可以调取当天自己的行程证明。
第四步要申请笔迹鉴定。如果对借条签名有疑问,在开庭前就可以提出鉴定申请。现在鉴定技术很先进,能判断签字时间是否和落款时间一致。
第五步要申请法院调查。要求法官调取当事人的通讯记录、行踪轨迹。假官司当事人往往频繁通话,这些记录能证明他们早有串通。
第六步要提起异议诉讼。收集足够证据后,可以向法院单独起诉,要求确认对方官司是假的。胜诉后,原判决会被撤销。
第七步要举报违法犯罪。发现伪造证据、虚假陈述等行为,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假官司可能涉及伪证罪、诈骗罪,要让造假者受到法律惩罚。
第八步要申请赔偿损失。因假官司造成的律师费、误工费等损失,可以要求对方赔偿。去年新修订的法律已经明确支持这类赔偿请求。
四、真实案例揭示常见套路
2021年杭州某建材公司案件很典型。公司老板和表弟伪造20张借条,虚构3000万债务。他们利用疫情期间法院网上开庭的便利,快速拿到调解书。然后申请执行公司房产,想赶走其他债权人。幸亏公司会计保留着真实账本,经笔迹鉴定发现借条全是事后补签,最终两人被判刑三年。
另一个案例发生在广州。离婚诉讼期间,男方突然被朋友起诉偿还200万借款。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钱转到了男方母亲账户。但调查发现,所谓借款实际是男方自己分批取现再存回,制造虚假流水。这套把戏被银行流水拆穿,朋友因伪证罪被拘留。
五、法律武器守护合法权益
我国法律对假官司有完整规制体系。民事诉讼法第115条规定,打假官司要被罚款,罚款额最高50万元。如果构成犯罪,按刑法307条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去年生效的民法典也新增条款,明确受害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。
遇到可疑官司时,要记住三个关键时间点。第一是收到起诉状后15天内,要提交书面答辩意见。第二是举证期限届满前,必须提交所有反驳证据。第三是一审判决后15天,要决定是否上诉。
普通群众预防假官司要注意四点。经济往来尽量转账少用现金,重要文件当面签收,定期备份交易记录,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律师。司法机关也在升级防伪技术,比如推广电子证据存证平台,用区块链技术防止证据篡改。
只要全社会共同重视,完善防范机制,假官司这种司法毒瘤终将被清除。每个公民既要学会保护自己,也要守住法律底线,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