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属于民事诉讼案件的是_以下不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()

导读:
### 生活中的法律盲区:这些纠纷不能打民事官司
#### 一、刑事犯罪别往民事法庭送
老张头的小卖部玻璃被人砸碎,他抱着账本要去民事法庭起诉。女儿是律师,赶紧拦住他。砸店属于故意毁坏财物,已经涉嫌刑事犯罪。这类案件要先走刑事程序,民事赔偿只能等刑事判决后提起附带诉讼。
去年镇上建材店被盗,李老板带着进货单去民事庭索赔。法官明确告知:必须先在公安机关报案,等抓到嫌疑人并刑事定罪后,才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索赔。刑事诉讼法规定,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等刑事犯罪案件,必须由公安机关侦查、检察院起诉、刑事法庭审理。
遇到类似情况记住三步:立即拨打110报警,保存监控录像等证据,配合司法机关完成整个刑事诉讼流程。民事法庭不会单独受理这类案件,就像不能跳过煮饭直接炒菜一样。
#### 二、告政府部门要走特殊通道
王婶的早餐铺被城管罚款,她想去民事法庭告状。这就像学生和老师吵架却要找校长评理,完全走错门路。行政纠纷必须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,民事法庭没有管辖权。
处理这类纠纷要分三步走:先向作出处罚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,如果对复议结果不满,才能在60天内向行政法庭起诉。去年某餐馆因卫生问题被吊销执照,老板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被驳回。法官提醒:质疑行政机关决定,必须使用行政诉讼法这把"专用钥匙"。
准备材料时要注意收集行政处罚决定书、缴费凭证等重要文件。就像去医院要带病历本,缺了关键材料连立案窗口都过不去。
#### 三、国家赔偿不是民事索赔
赵大哥被错误拘留15天,出狱后到民事法庭索要赔偿。这种情况适用国家赔偿程序,和普通民事索赔截然不同。国家赔偿法规定,公民权利受公权力侵害时,需先向实施机关提交书面申请。
流程分为三个阶段:向涉事单位递交赔偿申请,两个月未回应可向上级机关申诉,最后可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裁决。2021年孙会计被错误羁押3天,通过国家赔偿程序获得每天284元的赔偿金,比民事索赔标准高出近三倍。
重要提示:国家赔偿必须在知道权利受损后两年内提出申请。超过期限就像超市优惠券过期,再合理的诉求也无法兑现。
#### 四、约好仲裁就别想民事诉讼
两家装修公司在合同里白纸黑字约定仲裁条款,纠纷发生后却想打民事官司。这好比结婚登记要去民政局,离婚却想找法院办手续。仲裁法第五条规定,约定仲裁的纠纷法院不予受理。
去年发生的典型案例:某科技公司和供应商的合同纠纷,虽然争议金额高达200万,但法院发现有效仲裁条款后当即驳回起诉。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,和法院判决具备同等效力。
选择仲裁要注意三点:确认仲裁条款有效性,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,在收到裁决书6个月内可申请法院执行。特别提醒:劳动仲裁是特殊类型,不服裁决还能向法院起诉。
#### 五、常见误区与正确应对方案
1. 医疗事故赔偿误区:
患者家属大闹医院要求民事赔偿,实则应先申请医疗事故鉴定。构成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处理,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。去年某整形致死案例,家属跳过医疗鉴定直接起诉,因证据不足被判败诉。
2. 交通事故处理陷阱:
小轿车与电动车相撞,司机想通过民事调解了事。交警提醒: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的必须立案侦查。民事赔偿可与刑事程序同步进行,但不能替代刑事责任。
3. 房屋拆迁补偿纠纷:
拆迁户集体到民事法庭起诉开发商,实则拆迁许可争议属于行政诉讼范畴。正确做法是申请行政复议,或向专门的城市建设法庭提起诉讼。
维权必备清单:
- 刑事犯罪:报警回执、伤情鉴定书、财物损失清单
- 行政纠纷:处罚决定书、缴费凭证、现场照片
- 国家赔偿:释放证明、医疗记录、误工证明
- 仲裁争议:合同原件、往来函件、付款记录
法律条文重点标记:
1. 刑事诉讼法第101条: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在刑事审判中提起
2. 行政诉讼法第12条:列举8类可诉行政行为
3. 国家赔偿法第39条:两年时效计算方法
4. 仲裁法第26条:法院发现仲裁协议应驳回起诉
(典型案例:2022年网红主播违约跳槽案,合同约定仲裁条款,经纪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被驳回,最终仲裁裁决赔偿违约金500万元。这充分说明选择解纷方式的重要性。)
维权步骤可视化流程:
发现权益受损
↓
判断纠纷性质(刑事/行政/民事)
↓
收集关键证据
↓
选择正确途径(报警/复议/仲裁/诉讼)
↓
按规定时限主张权利
重要提醒:超过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是3年,行政诉讼6个月,国家赔偿2年,仲裁时效按约定。就像不同食品保质期不同,维权时机直接决定成败。
最后叮嘱:法律程序如同交通规则,闯民事法庭处理刑事案件,就像骑自行车上高速公路,不仅达不到目的还要承担风险。遇事保持冷静,咨询专业法律人士,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。记住:正确的法律路径,才是维权最短的捷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