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劳动争议_什么是劳动争议?

导读:
# 工作中遇到纠纷怎么办?五步教你正确处理劳动争议
## 一、劳动争议是什么?
劳动争议是员工和公司之间发生的矛盾。这种矛盾可能出现在工资、工作时间、工作安全等方面。随着法律越来越完善,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也变得更规范。了解清楚纠纷类型和解决方法,能帮助双方更快解决问题。
常见的劳动争议分为六类:
1. 劳动合同纠纷:包括合同签订、执行、修改、解除和结束时的矛盾。
2. 工资纠纷:涉及基本工资、奖金、加班费等问题。
3. 工作时间纠纷:关于每天工作时长、休息日安排等争议。
4. 安全保障纠纷:涉及工作环境安全、特殊群体保护等问题。
5. 社保福利纠纷:包括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等缴纳问题。
6. 解雇纠纷:公司辞退员工或员工主动离职时的争议。
## 二、劳动争议有哪些特征?
这类纠纷有三个明显特征:
1. 双方身份明确:必定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纠纷。
2. 问题范围固定:主要涉及工资待遇、工作时间、工作条件等具体问题。
3. 解决方式多样:可以通过商量、调解、仲裁、打官司等多种途径处理。
比如某快递员因公司拖欠工资产生纠纷,这类情况就属于典型的劳动争议。双方身份明确,问题聚焦在工资发放,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解决。
## 三、解决纠纷的四个步骤
### 第一步:双方当面商量
出现矛盾时,员工和公司应该先尝试直接沟通。很多问题通过友好协商就能解决。商量成功后,双方要签书面协议,明确各自要做什么。
某超市收银员发现工资计算错误,主动找主管核对。经过沟通,财务部重新核算后补发了差额。这种情况就不需要走复杂程序。
### 第二步:申请调解帮助
如果商量无果,员工可以到当地劳动部门申请调解。调解员会帮助双方找到都能接受的方案。调解成功后同样需要签书面协议。
装修工人老王的案例很典型。公司拖欠三个月工资,老王申请调解后,劳动部门安排双方见面。最终公司承诺分三期付清欠款,避免了对簿公堂。
### 第三步:提交仲裁申请
调解失败后,员工要在一年内向劳动仲裁机构提交申请。仲裁机构一般在60天内作出决定。这个决定具有法律效力,双方必须执行。
电工小陈的案例说明仲裁的作用。公司拒绝支付工伤赔偿,仲裁机构调查后,裁定公司支付医疗费和补偿金。裁决书下达后公司立即执行。
### 第四步:法院提起诉讼
对仲裁结果不服的一方,可以在15天内向法院起诉。法院判决是最终结果,必须严格执行。
某销售员被无故辞退,仲裁裁决公司赔偿两个月工资。公司不服起诉,法院查看证据后维持原判。这个案例说明司法程序的重要性。
## 四、真实案例解析
### 案例1:工资拖欠问题
餐饮店服务员小芳连续两个月没拿到工资。她先找店长沟通无果,后向劳动部门投诉。经过调解,店主写下还款计划书,分三次结清欠款。
### 案例2:工伤赔偿纠纷
建筑工人老张施工时受伤,公司拒绝支付医疗费。劳动仲裁裁定公司需支付全部费用。公司按时履行裁决,避免进入诉讼程序。
### 案例3:违法解雇争议
文员小李突然被辞退且无补偿。仲裁裁决公司支付赔偿金后,公司不服起诉。法院审查劳动合同后,判决公司违法解除合同,需支付双倍赔偿。
## 五、必须知道的法律规定
处理劳动争议要记住三个关键法律条文:
1. 劳动法第77条:明确四种解决途径(协商、调解、仲裁、诉讼)
2. 劳动法第83条:规定仲裁60日期限和15日起诉期
3. 劳动合同法第46条:强调调解前置程序
这些规定构成完整的解决体系。比如仲裁前置原则意味着必须经过仲裁才能起诉,直接去法院不会被受理。某设计师跳过仲裁直接起诉被驳回,就是吃了不懂法的亏。
员工遇到问题时,要保留工资条、考勤记录、工作证等重要证据。公司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,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。双方都要注意沟通方式,很多纠纷其实源于信息不对称。
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对双方都有利。员工能尽快获得应有权益,公司可以避免处罚和声誉损失。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,既能维护个人权益,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职场环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