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意诉讼的认定依据_恶意诉讼如何定罪

导读:
恶意诉讼:如何识别与应对
一、什么是恶意诉讼?看清它的真面目
恶意诉讼指有人为了达到坏目的,故意编造故事或造假证据去打官司。这种行为像在法庭上放烟雾弹,既害了别人又浪费公共资源。这类官司有四个明显特征:第一,起诉的人心里藏着坏主意,比如想赖账或坑害别人;第二,编造根本不存在的故事;第三,把打官司当武器反复折腾对手;第四,既害个人又破坏社会秩序。
二、识别恶意诉讼的三大关键点
要看穿恶意诉讼,得抓住三个重点。先看起诉动机,就像查案要查作案动机。如果有人起诉是为了转移财产或报复他人,这明显有问题。再看有没有造假行为,假合同、假签名都是常见把戏。最后看是否滥用程序,比如反复撤诉又起诉,故意拖延时间。
三、真实案例揭示的惯用手法
去年某地法院处理过典型案件。两兄弟伪造借款合同起诉亲戚,想吞掉祖宅。法官发现合同日期与签字笔迹不符,拆穿了把戏。还有公司用假授权书起诉竞争对手侵权,结果被技术鉴定揭穿。这些案例说明,造假者常会在文件细节上露出马脚。
四、法律给出的双保险机制
我国法律有两大武器对付恶意诉讼。《民事诉讼法》第112条明确规定,法院可以罚款甚至拘留恶意诉讼者。更严厉的是《刑法》307条,造假打官司造成严重后果的,最高可判三年徒刑。去年全国就有23人因虚假诉讼被判刑,最重的一个被判了两年半。
五、保护自己的五步防御法
遇到可疑诉讼时别慌张,记住这五步:第一步保持警惕,注意对方有没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;第二步立即收集通话记录、监控视频等证据;第三步向法院提交书面异议;第四步庭审时重点揭露证据矛盾;第五步配合法院调查,必要时申请笔迹鉴定或财务审计。某服装厂老板正是靠保存的微信记录,成功证明了对方伪造合作协议。
司法系统正在建立恶意诉讼黑名单制度,已有5个省试点运行。去年全国法院共查处虚假诉讼案件1.2万件,比前年增加17%。普通群众可以通过12368司法服务热线举报可疑诉讼。记住,遇到蹊跷官司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80%的恶意诉讼在证据收集阶段就能识破。保持冷静、留存证据、依法应对,就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