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调解纠纷案例_人民调解成功案例

导读:
**10亿大单闹纠纷 人民调解来破局**
**一、大老板签合同踩到坑**
老王和小张是生意场上的老熟人。去年三月,老王开的食品厂和小张的超市签了个大单子,合同金额超过10个亿。老王拍胸脯保证供货质量,小张也答应货到就付款。谁都没想到,这批货刚送到超市仓库就出问题了。
小张的员工开箱检查时,发现整批罐头都有鼓包现象。超市马上叫停收货,还扣着货款不给结。老王急得跳脚,这批货要是砸手里,厂子资金链立马就得断。两边吵了整整两个月,电话打了几百通,愣是没谈出结果。
**二、调解员出手定规矩**
眼瞅着要打官司,老王突然想起街道办新设的调解工作室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递了申请,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调解员老李的电话。老李在工商局干过二十年,处理过上百起买卖纠纷。
调解室先让两边把材料备齐。老王交了订货合同、质检合格证,还有物流公司的送货单。小张这边拿出了现场拍的罐头照片,还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出的报告。老李带着两个助手,把上千页材料翻了个遍。
关键证据出在检测报告上。老王厂里出的合格证显示罐头密封合格,但超市找的检测机构却发现包装存在漏气问题。老李发现两个检测标准不一样——厂里用的是行业标准,超市找的机构按的是国家标准。
**三、三招解开死疙瘩**
第一次见面调解就火药味十足。老王咬定超市故意找茬,小张反指厂家偷工减料。老李不急不躁,亮出三件法宝:
第一招是摆事实。他调来当天的卸货监控,发现工人在搬运时用了违规的叉车操作,可能造成罐体变形。第二招是讲法律,搬出《合同法》第148条,说质量争议要以合同约定为准。第三招是算经济账,给两边算停工损失:厂子每天亏80万,超市货架空着每天少赚200万。
说到第五轮谈判,老李拿出折中方案:老王负责召回问题批次,小张先付七成货款。剩下三成等新货验收合格再结清。为表诚意,老王同意把下季度订单降价5%,小张也答应承担部分返工费用。
**四、白纸黑字写明白**
签调解书那天,老李特意请来公证处的人。协议书写得明明白白:1.超市3天内打款7个亿;2.厂方15天内完成换货;3.新货要经过双方认可的检测;4.后续合作保持原价,但老王要给超市员工做三次产品培训。
为防耍赖,老李还加了违约条款:任何一方毁约,要赔对方每天千分之一的滞纳金。现在手机银行都能查流水,老王第二天就收到银行到账短信。换货过程全程录像,新罐头的检测报告双方各存三份。
**五、老百姓能学三件事**
这个案子给咱们普通百姓三个启示:首先,签合同时要把验收标准写清楚,别笼统写"符合质量要求",要写明按哪个标准检测。其次,出现纠纷先找调解,比打官司省时省钱。最后,调解书和法院判决书一样有法律效力,对方不履行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。
现在各地调解组织都有专业人才库,像建筑工程、医疗事故这些专业领域,都能找到懂行的调解员。费用方面国家有补贴,普通纠纷基本不花钱。下次遇到麻烦事,不妨先找穿蓝马甲的调解员聊聊,说不定就能省下律师费呢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