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理要点(地质灾害监理资质业务范围)_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

导读:
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五大核心要点
一、治理工程的法律基础与实施原则
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明确指出,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政策。国家通过资源循环利用、生态保护等措施,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。第五条规定治理工作必须遵循预防为主、全民参与的原则。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颁布的监理细则,在2015年、2019年经过两次修订,形成完整的地质灾害治理法律框架。
这些法规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执行。监理单位需要核查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法规要求,重点检查施工许可证、人员资质等文件。发现违规操作时,监理方有权要求停工整改。
二、施工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
施工质量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工程质量,特别是钻工、焊工等关键岗位必须持证上岗。所有参与人员都需要接受质量意识培训,明确工程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。
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。水泥、钢筋等主要材料进场时,必须检查出厂合格证。混凝土配比需要现场取样测试,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。监理人员要全程监督材料运输、储存过程,防止材料受损。
机械设备选择需要考虑地质条件。钻机、灌浆机的型号要与施工方案匹配,张拉设备必须定期检测。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设备保养制度,发现故障立即维修。
特殊地质环境需要特别处理。遇到溶洞发育区域,要增加锚索注浆频率。低温天气浇筑混凝土时,需要采取保温措施。监理人员要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监测方案。
三、施工全过程质量管控措施
施工前必须做好三项准备。技术负责人要组织图纸会审,对新工艺进行专项培训。建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的质量管理小组,制定各工序验收标准。材料运输要采取防震包装,重要构件安排专人押运。
施工过程实施四级监控。每道工序完成后,班组先自检,质检员复检,监理终检。关键节点实行24小时旁站监理,特别是混凝土浇筑、锚索张拉等工序。每周召开质量分析会,使用因果分析图排查问题。
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。每个施工段指定责任人,在构件上标注工人工号。发现质量问题时,能快速找到责任环节。实行质量奖惩制度,优秀班组获得奖金,不合格工程必须返工。
四、关键工序技术控制要点
锚索施工要注意七个细节。脚手架必须用扣件固定,钻机底座加装防滑垫。遇到塌孔立即注浆加固,清洗孔道后用探孔器检测。钢绞线排列要均匀,死弯部位必须截断。张拉设备每班使用前校验,分级加载时记录伸长值。
抗滑桩施工遵循九步流程。开挖前做好地面排水,每下挖1米支护一次。护壁模板拆除需达到设计强度,钢筋接头避开滑动面。混凝土连续浇筑,振捣时间不少于30秒。桩顶设置位移观测点,雨后增加监测频率。
隐蔽工程实行双重验收。锚孔深度、钢筋绑扎等隐蔽部位,需要施工方和监理方共同确认。验收过程拍摄影像资料,填写会签单存档备查。
五、工程验收与长效管理机制
建立三级验收体系。施工单位完成自检后,监理单位组织预验收。邀请地质专家进行初步验收,重点检查实体质量和检测报告。设置一年观察期,经历雨季考验后开展终验。
验收标准包含六个指标。结构尺寸误差不超过3%,锚索预应力损失率小于15%。混凝土强度试块合格率100%,坡体位移量控制在设计范围。资料档案要完整,包含材料检测记录、工序验收单等。
后续管理实施三项措施。在治理区设立警示标志,禁止开挖坡脚。雨季前清理排水沟,每月检查防护结构。建立群众监测网络,发现裂缝及时上报。监理单位每年回访,评估工程防护效果。
通过这五大环节的系统管控,能有效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。既保障施工过程规范,又确保治理效果持久。这对保护群众安全、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