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》

导读:
私募基金合同防坑指南:五大关键点必须看清
一、警惕合同中的文字陷阱
私募基金合同经常玩文字游戏。去年上海曝光的案例中,合同首页印着"预期年化收益12%"的大字,但第23页脚注用小五号字体写着"预期收益不构成承诺"。这种操作违反《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》第八条,该条款要求风险提示必须用黑体字放在合同前三页。
深圳证监局去年处罚过典型案例。某公司把风险条款印成浅灰色,和背景色几乎混为一体。这种手段就像超市把过期食品标签覆盖新标签,专门欺骗不仔细看合同的投资者。监管部门最终开出200万元罚单。
二、彻底调查管理人背景
选择私募机构要像查户口。杭州曾有私募经理用PS的巴菲特合影做宣传,后来被证实造假。投资人应该到基金业协会官网核实管理人登记信息,还要比对营业执照原件。
北京发生过冒用公司名义的案件。合同印章显示"某某资本",实际工商登记查无此公司。注册地址更是离谱,竟填着城中村公厕旁的麻辣烫店地址。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。
三、看清资金退出规则
赎回条款最容易出问题。某合同要求"全体投资人同意方可赎回",这等于变相限制自由退出。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第45条明确规定,封闭式基金必须标注明确锁定期。
江苏有家基金玩文字花样。合同写"原则上锁定期12个月",结果拖了三年不让赎回。后来证监局介入,按合同字面意思强制12个月到期处理。投资者签字前要用红笔圈出所有模糊表述。
四、收益分成暗藏玄机
收益分配条款要逐字推敲。广州法院去年判决的案例中,管理人把每日计提的管理费折算成年化48%的费用。这种算法被法院认定显失公平,相关条款被判无效。
特别注意"超额收益"的定义。有机构将基准利率上浮500%作为超额标准,实际等于永远不分红。遇到"复利计算""递延支付"等专业术语,务必要求对方用白话解释清楚。
五、纠纷解决要留证据
争议解决条款直接影响维权成本。上海投资者曾被要求在新疆喀什仲裁,单程机票就要五千元。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34条,这种加重对方负担的管辖约定无效,最终案件移回上海审理。
签合同时要做三件事:拍照保存签字页、录制盖章过程视频、要求提供骑缝章文件。成都案例中,投资人靠手机拍摄的原始合同照片,成功揭穿管理人篡改合同的行为。
重要提醒:收到合同后应做四步检查
第一步核对基金管理人名称是否与备案信息一致,第二步检查合同编号是否能在协会官网查询,第三步重点阅读用加粗字体标注的条款,第四步确认每份合同都盖有骑缝章。发现任何疑点都应暂停签署,立即致电基金业协会热线400-017-8200咨询。
记住关键时间节点:签约后24小时内可以无条件撤销,投资款汇出后要索要加盖财务章的回执,季度报告最迟应在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送达。发现信息披露延迟,可向证监局实名举报。
保管凭证要注意:银行转账必须备注"基金认购款",POS机刷卡要保存签购单,现金支付直接违规。所有沟通记录至少保存五年,微信对话要定期备份到电脑。
最后提醒投资者,遇到销售人员口头承诺高收益,务必要求写入合同补充条款。任何拒绝书面确认的承诺都应视为无效。保持理性投资心态,牢记"高收益必伴高风险"的铁律,才能守住自己的钱袋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