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量漏项怎么办(工程量漏项和工程量缺项的区别)_工程量漏项及量差申请报告

导读:
招标清单漏项的五大应对策略
一、谁该为漏项问题负责?
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出现漏项时,主要责任由招标人承担。投标人如果在获取招标文件后没有及时提出疑问,也需要承担部分责任。根据《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》第三十四条规定,招标人负责清单编制工作,投标人有权要求澄清疑问。
在签订施工合同时,双方可以选择固定总价、固定单价或可调价格三种方式。《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》第八条明确约定,固定总价适用于工期短、总价低的工程,固定单价需事先约定风险范围,可调价格需要明确调整规则。
二、发现漏项后的处理流程
发现清单漏项时,首先要核对合同条款。固定总价合同通常由承包方承担风险,单价合同允许调整工程量。招标阶段发现图纸错误导致的漏项,投标人可要求补充清单项目。
投标人遇到清单漏项时,可采取两种处理方式:将漏项内容合并到相关项目中形成综合单价,或按招标人指定位置添加补充项。评标时专家会拆分综合单价评估报价合理性,投标人可在文件中附拆分说明。
三、施工过程中的补救措施
施工阶段发现漏项需要及时沟通。承包方应与业主确认图纸不明确处,做好变更记录。根据《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》第二十六条,细微偏差不影响投标有效性,但需在评标结束前补正。
固定总价合同漏项处理分两种情况:因图纸错误导致的漏项可申请索赔,因清单编制失误导致的漏项通常由承包方承担。双方可协商采用差价补偿或项目取消方式处理。
四、如何预防漏项问题发生
招标阶段预防措施包括:核对设计图纸完整性,补充材料规格说明,在招标文件中增加备用清单项。投标人应仔细复核清单与图纸一致性,发现问题立即提出书面质疑。
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定期图纸会审制度,做好文件交接记录。竣工结算时需重新核对工程量,依据合同条款处理争议。企业应加强造价人员培训,建立标准化的清单审核流程。
五、典型案例与法律后果
某市政工程招标时遗漏排水管项目,中标后施工方提出索赔。法院认定招标文件存在明显缺陷,判决业主补偿相关费用。这个案例说明及时提出质疑的重要性。
根据《招标投标法》第六十条规定,中标人未履行合同将扣除履约保证金,情节严重者会被取消投标资格。投标人故意隐瞒漏项可能面临法律处罚,招标人重大失误需承担赔偿责任。
处理漏项纠纷时,双方应保留完整沟通记录,必要时委托第三方审计。调解不成可申请仲裁或诉讼,关键要提供原始招标文件、投标书和往来函件等证据材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