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定额计价程序(工程定额计价程序中紧接套定额单价之后的程序是)

导读:
# 工程计价模式对比手册
## 两种计价模式的核心差异
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是工程领域常见的两种计价方法。清单计价根据具体项目特征计算实物工程量,比如计算场地平整面积时按建筑物外轮廓线测量。定额计价按工序拆分项目,比如计算同一工程时会考虑施工余量。清单计价采用综合单价,价格包含人工、材料、机械、管理费和利润,适合单价合同。定额计价采用工料单价,需要额外计算措施费、规费等项目,通常用于总价合同。
两种模式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上有明显不同。清单计价按实体工程净量计算,定额计价会加入人为预留量。例如挖土方工程中,清单按设计图纸尺寸计算,定额会考虑放坡和工作面增加量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和报价方式。
## 清单计价的费用构成解析
清单计价总费用包含五个部分:分部分项工程费、措施项目费、其他项目费、规费、税金。分部分项工程费占总造价70%-80%,由招标人按统一规则编制工程量,投标人自主报价。措施项目费占10%-20%,投标人可根据施工方案调整项目内容。其他项目费包含预留金、零星工作费等,规费和税金按政府规定计算不得调整。
分部分项报价采用综合单价模式,包含完成单位工程的全部成本。例如混凝土浇筑单价需涵盖模板支设、机械进出场等辅助工作。这种打包计价方式简化了价格调整流程,当工程量变更时可直接用原单价核算。但措施项目因关联多个工序,变更时容易引发争议。
## 定额计价的历史演变
我国定额计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。计划经济时期完全由政府定价,施工单位按统一定额结算。改革开放后进入指导价阶段,允许企业在限定范围内浮动报价。2003年后推行清单计价模式,政府只发布消耗量标准,价格由市场决定。
传统定额计价存在明显局限性。企业不能根据自身技术水平调整人工、材料消耗量,难以体现个体差异。投标时所有企业使用相同定额计算,导致报价趋同。这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工程市场的发展需求。
## 工程量计算规则对比
清单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净尺寸计算,不考虑施工损耗。例如砖基础土方量按基础底宽乘深度计算。定额工程量要考虑实际操作需求,在净尺寸基础上增加工作面宽度和放坡系数。同样的砖基础,定额计算时每边需加宽20cm工作面,按1:0.3坡度放坡。
计量单位设置也有差异。清单采用基本计量单位,如混凝土按立方米计算。定额可能使用扩大单位,如抹灰工程按百平方米计量。这种差异导致两者工程量数值和计价方式不同。
## 计价模式对市场的影响
清单计价推动市场形成价格机制。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成本数据库,根据管理水平确定报价。这种模式促使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控,提升竞争优势。定额计价作为历史产物,现在主要用于编制投资估算和概算。
两种模式在招投标中的应用效果不同。清单计价减少重复算量工作,招标人负责提供准确工程量,投标人专注价格竞争。定额计价要求双方各自计算工程量,容易产生计算误差争议。当前90%的房建项目采用清单计价,市政工程中定额计价仍占一定比例。
## 工程定额体系详解
工程定额分为五类体系:施工定额供企业成本核算使用,预算定额用于施工图预算编制,概算定额对应初步设计阶段,估算指标适用于项目建议书阶段。这些定额的编制精度逐级降低,但覆盖范围逐步扩大。
施工定额反映企业实际消耗水平,包含人工、材料、机械三部分。预算定额在施工定额基础上综合扩大,加入社会平均消耗量。概算定额进一步合并工序,用扩大计量单位表示。这种分级体系满足不同阶段的造价控制需求。
## 计价程序差异分析
定额计价采用"直接费+间接费+利润"的累加模式。先计算人工、材料、机械费用,再逐项计取管理费、利润等。清单计价采用"综合单价×工程量"的打包模式,所有费用整合在单价中。这两种程序导致价格组成和调整方式不同。
在变更处理方面,清单计价只需调整变更部分的工程量和原单价。定额计价需要重新计算相关工序的人工、材料消耗,容易引发费用争议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工程结算效率和纠纷发生率。
## 市场化改革趋势
当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符合国际惯例,有利于建筑市场规范化发展。企业通过积累历史数据建立企业定额,逐步摆脱对政府定额的依赖。部分地区已开展动态人工单价试点,实时反映市场劳务价格波动。
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计价方式。BIM模型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,云计算平台提供实时材料价格信息。这些技术进步推动计价工作向智能化发展,未来可能实现自动组价和风险预警功能。
## 实务应用建议
施工企业应建立成本数据库,记录不同项目的实际消耗量。投标时结合企业定额和市场行情报价,避免盲目低价竞争。建设单位需重视清单编制质量,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审核工程量,减少后续变更风险。
工程管理人员要掌握两种计价模式的转换方法。在结算审核时,能准确判断清单漏项和定额套用错误。造价咨询机构需加强人员培训,提升全过程造价管控能力,适应计价模式改革需求。
(全文共218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