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总承包项目总承包(工程总承包项目总承包商承担了建设过程的外界风险)

导读:
工程总承包的五大核心要点解析
一、工程总承包的基本运作模式
工程总承包是指企业负责建设项目的设计、采购、施工等多个环节的承包方式。这种模式包含多种具体形式,最常见的是EPC模式(设计-采购-施工总承包)和DB模式(设计-施工总承包)。我国从1984年开始推广这种模式,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完整的管理规范。
传统建设模式存在设计、采购、施工环节分离的问题。不同单位各自为政,容易造成进度延误和成本超支。工程总承包模式将多个环节整合,由一家企业统一管理,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。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五种具体模式:EPC、DB、EP、PC和交钥匙模式。
交钥匙模式要求承包方完成从设计到运营准备的全部工作。这种模式下,业主只需"转动钥匙"即可投入使用。该模式对承包企业要求最高,需要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。
二、EPC模式的优势与实施难点
EPC模式具有三大核心优势。第一能有效控制项目成本,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可节省5%-10%的建设费用。第二可缩短工期,相比传统模式可减少3-6个月工期。第三能明确责任主体,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时各方推诿。
实施EPC模式需要突破两大瓶颈。设计单位缺乏施工管理经验,施工单位欠缺设计协调能力。某大型建筑集团统计显示,转型EPC的企业平均需要3年时间培养复合型人才。企业需要同时具备设计和施工资质,这对中小型建筑企业形成较高门槛。
政府近年出台多项支持政策。2017年发布的《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》明确资质要求,2020年新资质标准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改为综合资质,鼓励企业向工程总承包转型。
三、设计与施工企业的转型路径
设计单位转型需补齐施工管理短板。重点培养项目经理、采购专员、造价工程师三类人才。北京某设计院通过"师徒制"培养,三年内实现EPC业务占比从15%提升至40%。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关键,包括设计变更流程、采购管理制度等。
施工单位转型要提升设计协调能力。建议采取三种方式:与设计院组建联合体、收购小型设计公司、建立自有设计团队。上海某建工集团通过并购设计院,两年内EPC合同额增长200%。建立BIM技术中心能有效衔接设计与施工环节。
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创新机制。某央企实行"轮岗培养计划",设计人员参与施工管理,施工人员介入设计环节。这种交叉培养方式能快速打造复合型团队。
四、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点
合同风险管理需重点关注三点。明确工作范围边界,避免模糊表述导致争议。合理分配风险责任,采用总价合同需约定调价机制。某项目因未约定建材涨价补偿条款,承包方损失超千万元。
实施过程风险防控要建立四道防线。设计阶段进行可施工性分析,采购环节加强供应商管理,施工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,试运行阶段制定应急预案。采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查,可减少70%的设计错误。
担保机制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。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支付担保,承包方提供履约担保。某省规定500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采用双担保,有效降低工程款拖欠风险。
五、全过程管理的实施要点
项目策划阶段要编制三级计划体系。总体计划控制里程碑节点,专项计划管理设计、采购等环节,月度计划分解具体任务。某地铁项目通过计划联动机制,提前2个月完成节点目标。
采购管理实施分类管控策略。关键设备采用战略采购,建立长期合作供应商库。通用材料实行集中采购,通过量价挂钩降低采购成本。某项目通过优化采购策略,节省材料费用12%。
质量控制推行"三检制度"。作业班组自检、工序交接互检、专职质检员专检。重要工序实行举牌验收,留存可追溯记录。某桥梁项目应用该制度,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%。
绩效评价要建立多维指标体系。包括进度偏差率、成本节约率、质量合格率等量化指标,同时评估客户满意度和团队协作效果。某企业引入平衡计分卡,项目管理水平提升30%。
工程总承包模式正在改变建筑行业生态。企业需要从单一施工向全过程服务转型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通过完善管理体系、培养复合人才、强化风险控制,建筑企业能在新一轮行业变革中占据优势地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