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动产登记费谁来承担_不动产登记费是什么费用

导读:
房产登记费纠纷:买卖双方究竟该谁买单?
一、真实案例引发的思考
去年发生在北京某小区的纠纷引起广泛关注。张女士将名下房产卖给王先生,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"卖方负责过户手续"。但办理房产证时,双方为380元登记费发生争执。张女士坚持认为买方应当承担费用,王先生则拿出合同条款据理力争。最终这场争执演变成肢体冲突,惊动警方到场调解。
这个案例反映出三个关键问题:第一,房产交易合同容易遗漏费用明细;第二,买卖双方对法律条文理解存在偏差;第三,小额费用可能引发大矛盾。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房产交易纠纷中,登记费争议占比达到17%,成为继房款支付、交房时间之后的第三大矛盾焦点。
二、法律条文与收费标准
我国《民法典》第210条明确规定,不动产登记属于行政确认行为。登记费本质是行政机关收取的服务成本费用,与房屋交易价格无直接关联。2023年最新施行的《不动产登记收费办法》将收费标准细化为三类:
1. 新建商品房首次登记:每件500元
2. 所有权转移登记:住宅类每件300元,非住宅类每件600元
3. 变更登记及其他业务:每件100元
这些费用包含证书工本费、档案查询费等全部行政收费项目。需要特别注意,中介机构收取的"加急费""代办费"属于商业服务费,与法定登记费性质不同。
三、费用承担的责任划分
确定登记费承担主体需综合考量三个要素:
(1)合同约定优先原则
买卖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费用承担的,应当遵照执行。例如明确写入"买方承担交易产生的全部登记费用",则该条款具有法律效力。但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,某开发商在格式合同中要求买方承担抵押登记费,该条款后被法院认定无效。
(2)法定责任划分原则
当合同未作约定时,按照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》第35条处理。该条款规定,所有权转移登记由权利取得方(买方)申请办理。参照此规定,登记费通常由买方承担。但卖方存在协助办理的法定义务,某案例中卖方拒不配合提交材料,最终被法院判决承担买方额外产生的误工损失。
(3)交易惯例参考原则
二手房交易中逐渐形成"卖方承担原始登记、买方承担转移登记"的惯例。新建商品房交易中,开发商多会提前告知登记费由购房者承担。但惯例不具有法律强制力,关键仍以合同约定为准。
四、纠纷预防与解决策略
为避免登记费纠纷,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1. 合同签订阶段
要求中介机构提供完整费用清单,将登记费单独列明。某购房者通过细化条款,成功避免被收取重复的"权证服务费"。对于精装房交易,特别要注明是否包含家具设备的登记费用。
2. 费用支付阶段
坚持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直接缴纳登记费,拒绝代收代缴。某中介公司挪用客户登记费的案件显示,直接缴费可降低资金风险。保存好缴费凭证原件,某案例中买方因丢失票据,多花了3个月补办证明。
3. 争议解决阶段
可依次采取协商、调解、诉讼三种方式。海淀区某案例中,买卖双方通过街道调解委员会达成各付50%的解决方案。若涉及金额较大(超过诉讼费成本),建议直接向法院起诉。某价值千万的商铺交易纠纷,法院最终判决按过错比例分担费用。
五、特殊情形处理指南
1. 遗产继承登记
继承人需共同承担登记费,某三兄妹继承房产,按继承份额分摊了登记费。放弃继承权者无需缴费,但需办理书面声明的公证手续。
2. 夫妻更名登记
婚内房产加名仅需80元工本费,某夫妇通过提前咨询,节省了不必要的代办费用。离婚析产登记需注意财产分割协议的具体约定。
3. 法拍房登记
买受人需承担全部登记费用,某法拍房竞得者因未预留登记费预算,导致延迟过户产生违约金。建议预留1%成交价作为登记相关费用。
4. 农村宅基地登记
目前全国推行免费登记政策,某村民节省了380元登记费。但需注意测绘费等衍生费用仍需自行承担。
5. 涉外房产登记
外籍人士需增加翻译公证费用,某美籍购房者额外支付了2000元翻译服务费。建议提前确认使领馆认证要求。
当前不动产登记电子化改革正在推进,已有12个省市试点"零材料办理"。但纸质证书仍需要缴纳工本费。建议买卖双方在交易前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咨询最新政策,也可登录自然资源部官网查询具体收费标准。记住:明确约定、依法办事、保留凭证,是避免登记费纠纷的三个关键要点。


